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意大利要闻

“中国梦”为中意合作带来新机遇

2014年01月28日 04:54 来源: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  作者:

  1月22日,意大利通讯社对李瑞宇大使进行专访,全文如下:

  一、近期刚结束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深化经济改革,获得国际社会称赞。根据此次会议规划,直到2020年中国将会有哪些全新的面貌?您认为改革的首要内容是什么?

  答: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次重要会议,确定了政治、经济等15个领域里的55个重大改革任务和300多条重大改革措施,制定了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的目标,这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点是一致的。到那时,中国的GDP将比2010年翻一番,达到13万亿美元,人均GDP将突破1万美元大关;中国人均收入也会比2010年翻一番,城镇人均收入接近7000美元,中等收入人群超过6亿;中国城镇化率将从当前的51%上升至60%,约2.2至2.3亿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中国内需市场将释放出约10.5万亿美元购买力,成为拉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60%;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将较2005年水平下降40%-45%;金融、司法、医疗、社保等领域的改革也将取得决定性成果。

  “改革”这个词在过去35年里,一直与中国牢牢地联系在一起。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如果说,35年前改革的首要内容是扫除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许多障碍,那么今天中国新一轮改革的首要内容则是使中国的发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有效率体现在“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公平体现在“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更可持续体现在“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三个方面代表了中国未来深化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凝聚了中国学习借鉴世界先进发展经验的心得和体会,展现了中国优化发展模式、促进世界繁荣的愿望和决心。

  二、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一年来,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习主席对“中国梦”的定义是什么?

  答:2013年是中国发展征程中不平凡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国完成了承上启下的历史交接,开始了继往开来的谋篇布局,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踏上了实现“中国梦”的历史新征程。

  在过去一年里,中国发生了很多喜人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继续向前。

  ——经济稳中向好、稳中有进。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发展方式转变,顺利完成全年经济发展目标。

  ——文化强国建设更上层楼。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持续改善,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化市场活力进一步增强。

  ——社会建设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通过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打造综合社会服务管理平台等方式,从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切入,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通过绘制土壤重金属“人类污染图”、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公布《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打响了环境保卫战。

  ——外交开拓创新、勇于担当。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中国领导人同300多位外国政要会见交流,同各国达成近800项合作协议,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

  一年来,“神舟十号”、“嫦娥三号”、“潜龙一号”等使中国人离海天梦想更近一步。五星红旗第一次出现在月球上,与璀璨群星交相辉映。

  “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按我的理解,它主要有三个层面的意思。第一,“中国梦”是国家的“发展梦”,就是要转变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中国梦”归根结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就是要造福人民,让每一个人都学有所长,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安居乐业,生活开心,在社会上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平等发展机会,物质精神生活富足。第三,“中国梦”是世界的“和谐梦”,就是要坚持和平发展,倡导互利共赢,推动人类共同繁荣和进步。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收获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也浇筑起通往“中国梦”的路基。相信在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三、您怎么看意中关系?您认为加强两国外交、经贸关系的路该怎么走?

  答:意大利是中国在欧盟中最友好的国家之一,中意关系有力推动了中欧关系发展。建交40年多来,中意关系经历了国际风云变幻考验,不断向前发展。当前,两国政治关系稳固,高层往来频繁,双方在许多重大国际与地区问题上保持密切磋商。双边贸易快速发展,2013年1月至10月双边贸易额达355亿美元,其中中国自意进口同比上升7.6%。双向投资在经济危机大背景下依然实现逆势增长,中国对意投资总额突破6亿美元。两国人文科技往来十分活跃。双方共同建立了中意能源环境便捷基金,推动多个重大科技环保项目取得成果,中国文化年、互换永久博物馆等项目成为增进两国人民感情的重要桥梁。

  到任后,我感到意大利各界对华合作的意愿强烈、期待很高。我认为,双方应牢牢抓住两国的优势互补性,将合作愿望切实转化为务实成果。意作为欧洲传统工业强国,在制造业、科技创新等领域具有优势,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小企业,与中国经济未来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和巨大潜力释放形成有力互补,两国在高端制造、环保、新能源、现代农业等领域的合作具有良好基础和广阔前景。今年是中意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10周年。下半年意将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并承办亚欧首脑会议。希望双方把握机遇,深挖潜力,推动双边关系朝着互利共赢的方向深入发展。

  四、意中两国近期签署了一项空间领域合作的重要协议。意教育大学科研部长卡罗扎女士表示,“意大利研究”和“意大利制造”同等重要。在中国科技领域,“意大利制造”有怎样的地位?

  答:“意大利制造”和“意大利研究”这几个字在中国是相当有分量的。现代科学之父、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中国家喻户晓,原子弹之父费米、无线电通讯之父马可尼也是在中国学界如雷贯耳的名字。意大利不仅仅是文化大国,意企业世界领先的创意设计能力也令世界耳目一新、印象深刻。这与中国强大的制造能力形成了很强的互补。

  意大利是最早与中国签署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的西方国家之一,目前已成为中国在欧盟重要的科技合作伙伴。两国成立了“中意设计创新中心”、“中意技术转移中心”和“中意电子政务中心”三个政府间合作平台,已推动双方企业进行了3000余项的技术对接,在能源环保、生物医药、文物保护等领域形成了368项合作意向、50余项合作项目,实现经济效益近3.6亿欧元。去年,意大利教育大学科研部长卡罗扎访华并出席“第四届中意创新论坛”,双方签署关于绘制月球图等合作协议。这只是两国在众多空间领域合作的一个例子,双方还在卫星制造、火箭研制、遥感应用等空间领域开展或探讨开展合作。

  当前,世界已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中国也踏上实现“新四化”,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新征程,这将为两国挖掘合作潜力提供历史性机遇。未来两国将把合作重点放在有应用前景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上,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意科技合作会取得更多成果,更好地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