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世界中国电子杂志

“2016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重庆行”活动日记1—苔痕上阶绿,东溪寻静谧

2016年06月20日 23:41 来源:意大利《世界中国》杂志  作者: 王虹

  正是入夏的时节,重庆的天气有些闷热,这一天却正好,早上就是阴天,一场雨正要来。

  驱车前往重庆市綦江区所辖范围内的东溪古镇,心里的期待从一句当地流行的顺口溜引起,“东耍西耍不如东溪耍”,“耍”这个字在川渝地区相当于“玩”,听起来比玩更放松更自在,多了一份当地人的生活气息,东溪到底有多好耍,我要一探究竟。

  到达东溪古镇的时候,已有雨滴落下来,还不大,暂时没有打伞,要在这古朴的村镇路上走一走。

  还没走多远,就被迎进了“万天宫”,东溪古镇的景观可以概括为两石、两碑、三宫、三庙、三瀑。两石是乌龟石和神石;两碑是“抚我孑遗”碑和“南平獠”碑;三宫是“南华宫”、“万寿宫”和“万天宫”;三庙是“观音庙”、“玉皇庙””和“镇海王爷庙”;三瀑是大、小金银洞瀑布和太平桥瀑布。其中三宫相隔不远,先到万天宫看一看。

  戏曲声阵阵从万天宫里传出来,原来万天宫是一座古戏楼,两侧的堂厢如同现代剧院的包厢,据说戏楼始建于清代,距今已三百多年历史,砖木结构的万天宫雕工精美自不用多说,戏台造型别致,据说还能起到扩音的作用。

  与当地居民一同听戏看曲,着实自在,雨还在下着,演员们在戏台上演出,看戏的人在堂厢里,悠闲的大叔叼着烟,扎小辫的小姑娘被奶奶背在背上,站在二楼的孩子们都是纯真的模样……川剧变脸表演博得阵阵掌声,据说演员们是来自綦江区本土文化单位的,流行于云贵川及重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可称为文化艺术的瑰宝。

  说东溪好耍,我想第一个原因在人,重庆人热情好客是出了名的,东溪人也不例外。被拉进万天宫看戏还不算,带我去卫生间的奶奶一路和我聊着天,不像一对陌生人,更像一对忘年之交的闺蜜。

  告别热情质朴的奶奶,远离已发展的与城市如出一辙的大路,眼前就是石板路,在雨水冲刷下泛着些微的光亮,我,爱上这里了。

  《陋室铭》中有这样一句,“苔痕上阶绿”,是说碧绿色的苔藓在门前的石阶上映出淡淡的痕迹,此刻映入眼帘的就是这样的一幕,绿色苔藓带来的清新,没有一丝掺假,是自然的恩惠。

  早年间就留下的路可以算作当时的“高速公路”了,而今看来,似乎也只够一两辆马车通过。路边的房屋已很少人家住,更别提什么商业了,繁华只是过去,而今这里没有喧嚣,有的是难得的清净。

  刚刚说过,东溪人的热情,随行的团员已经坐在手艺人的椅子上,舒服地享受着在大自然怀抱中刮胡子的体验。

  美好的风景,总要付出多些,或许是攀登,或许是远行。走到路深处,东溪的路、东溪的石、东溪的瀑、东溪的树……远近闻名的景观在古朴的山林之中如此自然,除了石头铺成的路,不加一点人工的修饰和点缀,却美得如此不可一世。

  瀑布声盖过了雨滴的声音,瀑布和河水外就是郁郁葱葱的绿,行走此处,难免忆往昔,难免不情怀。雨势渐大,来拍照的人却不少,相机里拍的都是美景。

  打听过才知道这里最有名的要数太平桥和黄葛树。太平桥据说曾是重要的码头和交通要塞,如今看着保存的桥头难以想象昔日的盛景。黄葛树是重庆的市树,多生于溪边的它在东溪古镇枝繁叶茂。

  雨滴声混着瀑布声,不时传出鸟叫、狗吠,想起了朱自清的散文,“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没错,热闹是他们的,我享受着难得的静谧。

  在山水如画的东溪,我不敢乘船,怕打破水面的平静;我不敢快走,怕惊扰山间的小鸟……甚至舍不得东溪古镇合影,这里的美好无需雕琢,更不需要再添加什么人工,自然已经是最好的馈赠的。此次时刻感慨着“人在画中游”,也感恩着“苔痕上阶绿“,东溪寻静谧的收获。

  本文为意大利《世界中国》杂志记者参加由中国新闻社、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中国新闻社重庆分社组织的“2016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重庆行”活动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