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世界中国电子杂志

“2016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重庆行”活动日记4—传承经典,传统艺术不灭

2016年07月01日 13:25 来源:意大利《世界中国》杂志  作者: 王虹

  今年,吴天明导演的作品《百鸟朝凤》终于公映,唢呐艺人们的故事感染了一大批观众。我也不例外,记得看完电影我坐在影院迟迟没有没有站起来,如同参加了一场葬礼,始终收视不好心情。擦掉涌出的鼻涕,直到眼里没有翻涌泪水,才大步走到外面的阳光明媚里去。

  制片人下跪事件发生后,有更多人为《百鸟朝凤》呐喊,希望它能够得到更多人的支持。抛开电影拍摄的角度和技法不说,说说让人泪流满面的东西实质是什么?匠人精神。

  有时候,我觉得称艺人精神不如称之为匠人精神。匠人,首先是具备相当高超的某种手艺,并一直秉持着专注和乐趣在从事某一行业。匠人精神之中,是耐得住寂寞,是承担得起困难,是能够感染他人的坚持。匠人精神如同一种信仰,值得人们仰望。

  跟随“2016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重庆行”活动走到綦江,又一次看到了这样的匠人精神。

  綦江永城吹打的唢呐,大的光杆长就接近2米,小的只有15厘米。唢呐模仿的声音远不止鸟叫,还能模仿人声,演绎出不同的效果。永城吹打依然活跃在綦江永城镇及周边地区,在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仍然可以看到当地居民演奏的身影。在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永城吹打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綦江不止永城吹打,还有横山昆词、石壕杨戏等传统艺术,这是因为生活在綦江的主要是汉族,另外还生活着苗、彝、回、满、壮、白、藏、侗、傣、蒙古、纳西、土家、布依等32个少数民族,也使得这里的节庆活动和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在綦江的博物馆里,我们也看到了綦江的历史沉淀,不单单是多民族留下的历史印记,还有更早以前的恐龙化石、海百合化石。

  电影《百鸟朝凤》中,当唢呐吹不过西洋乐队的时候,当唢呐匠吹出鲜血的时候,传统艺术像被蒙了层灰尘又被擦干净,人们直视着这种遗憾和损失悲叹不已。幸运的是,綦江人一直努力地保护着传统文化和艺术, 用绘画表现吹奏活动的场面也是体现艺术相通的宝贵之处。

  还没到綦江,就被“中国农民版画之乡”、“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三个头衔吸引住了。走进綦江农民版画院,我就被墙上那些色彩艳丽、构图明快的作品吸引住了。

  看看作品的署名,大部分是来自当地居民,也有来自其他地区的农民。这些作品大多反应当地的生产生活,劳动的画面不少,生活气息铺面而来,浓郁的民族风格也让作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吹奏活动场面的版画作品也在其中,其中有当地著名的版画老师的作品,也有少儿版画作品。版画在綦江的普及程度是如此的触手可及,版画院桂院长很激动地告诉我,綦江的孩子们好多都会画版画,作为实践基地,经常有孩子们到这里来参观学习,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少儿版画作品挂在这里。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也试着用印出一幅版画,动手的活动总能让人乐在其中,这样的参与感也让我觉得我离传统艺术更近了一步,也让我更近距离地感受到了当地艺术家的精神。

  看着一幅幅作品,仿佛吹打和演奏的画面就在眼前。人们常说中国的美在乡村,说的没错,农民们热情奔放,在劳作生活外,他们也有当地特殊的方式记录着生活的精彩,所有诚挚的生活体验都体现在传统文化艺术之中。綦江一行让我一扫观看完《百鸟朝凤》的阴霾,綦江仿佛是中国的一个缩影,那些经典并没有被忘记,传统艺术在民间依然在散发光和热,匠人精神也一直在感染着人们。

本文为意大利《世界中国》杂志记者参加由中国新闻社、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中国新闻社重庆分社组织的“2016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重庆行”活动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