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意交流

意大利“景德镇”的陶瓷来到杭州

2017年04月14日 08:36 来源:杭州网  作者:

  3月25日上午,“千年马约里卡陶瓷精粹—意大利法恩扎国际陶瓷博物馆典藏”展在杭州西湖文化广场的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开幕。

  看惯了古雅风中国陶瓷的观众,会在这里感受到陶瓷在欧洲展现的另一面——华丽、雍容、美轮美奂。

  有必要将展览名字中的两个关键词解释清楚:“法恩扎”和“马约里卡”。

  法恩扎(FAENZA),意大利北部一座古老的城市。法恩扎之于欧洲,相当于景德镇之于中国。这里是欧洲最重要的陶瓷产地之一,古老的制瓷传统可以追溯至12世纪,其鼎盛期,则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相伴随。

  令法恩扎最出名的,是一种叫马约里卡的瓷器。马约里卡是意大利锡釉陶的统称,15世纪时传入法恩扎,正逢文艺复兴运动兴起,法恩扎的艺术家们借着这股风,一直将马约里卡发展至今。

  在本次展览的150件展品,全部自意大利法恩扎国际陶瓷博物馆漂洋过海而来,这是欧洲最大的陶瓷博物馆。展览至5月25日结束。

  毕加索、马蒂斯

  都曾来过这里

  有一件展品是策展人特别推荐的——《折磨人的农牧神的脸》,蓝彩白釉陶大圆盘,中间是一张典型的毕加索笔下的脸,正出自毕加索之手。

  或许,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毕加索只是一位画家,但其实他在雕塑和陶瓷领域,也一样“会玩”。

  他的陶瓷,模仿古希腊罗马旧物表面的绘画,通过现代的装饰图案使表现力更为强烈,瓷器逐渐蜕去器皿功能而成为雕塑,影响着艺术家们开始在陶瓷上灌注现代前卫艺术。

  这件陶盘完成于1956年,当时,在法国南部的瓦洛里斯,毕加索有机会接触到陶瓷厂,这满足了他对陶瓷的好奇,并激发了创作灵感。1947年夏天起毕加索开始探索陶艺,他把不同的形状和纹饰交替整合,并在绘画中融入粘土雕塑手法,创作出近乎幻觉的效果。毕加索的陶艺作品受希腊艺术和古典艺术的影响,也和神话故事有关,并同时使用洞窟壁画工艺,因此兼有前哥伦布时期艺术风格,据说,这是对伟大的远古陶瓷文明的一种致敬。

  1944年,法恩扎国际陶瓷博物馆在二战炮火里毁于一旦。毕加索特意前后捐献了数件作品,以帮助这个地方恢复元气,《折磨人的农牧神的脸》正是其中之一。这也是这件作品并非完成于意大利法恩扎的原因。

  在20世纪初,还有另外一位画家被这个小城吸引。野兽派的代表画家马蒂斯,在游历法恩扎时,邂逅一位少女,从而完成了作品《法恩莎少女》。

  吸引他们的,或许是法恩扎一直活跃的创作气氛。

  14世纪,马约里卡的锡釉陶从西班牙传入这个意大利小城。在文艺复兴自由、开放的氛围中,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神话、宗教故事及油画成为了法恩扎陶瓷艺术家们的主要素材。

  游走整个展览,你会发现,在这些陶瓷上,几乎能看到中世纪至今的所有重要艺术元素。

  展览中的一把执壶,装饰着中世纪流行的平行花纹。在往里走,还有哥特式的,一圈细密的绿叶环绕玫瑰花朵。17世纪的法恩扎白陶,又是完全不同的“简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