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国电子杂志正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读书

事业成功的前提是把生活过得精彩

2017年05月20日 11:40 来源:意大利《世界中国》杂志  作者: 王虹

  第一次觉得杨澜很优秀是因为倪萍。曾经在电视上看过倪萍说因为和赵忠祥搭档让观众误会她的年龄也很大了,倪萍的语气里带着一种离开赵忠祥自己至少还能活跃荧屏几十年的雄心。她做到了,仍然主持央视的节目,但形象大不如前,也许只有到了这个阶段,她才能明白当时略带调侃语气说赵忠祥年老色衰时,赵忠祥的心情了吧。

  在评价与杨澜的合作时,赵忠祥用的词是美好。杨澜也把二人搭档作为荣幸之事。古人有云“口乃心之门户”,我想会说话的人必是优秀的一种人。

  女媒体人的书,我买过三本。

  小学的时候,姜丰到图书城签售,我买了这三本书中的第一本《约会大家 走近<文化视点>》。书的结尾收录了《文化视点》这档栏目的收视率,当时我不懂收视率的概念,我也不认识书中提到的谭盾、孟京辉等人。印象里只记得姜丰长得好看,一笑特别美。

  第二本书是《看见》,柴静这本书一度卖到脱销。此时,我已经接触了电视工作,我懂她在写什么,在真实面前,记者要保持冷静,感情用事影响判断,新闻是让事件在第一时间呈现,记者可以用头脑去思考,但绝不是对谁进行审判。

  曾经有一幅图片,一个消瘦的人在街头拉着装有特别多货物的小车,图片虽然是静态,仍能感受到这个人的艰辛。远远高出他身高的货物叠放在他背后,有一种他随时会被货物吞噬的压迫感。有人给图片留言说,拍照片的人为什么不去帮助。这也是媒体人的无奈,更多时候,我们只是传播者,在现实面前却渺小到无能为力。一本《看见》,基本可以让外行的人了解电视工作者的工作过程,也让新闻同行得到一种释然,肩上有很多责任,日复一日的努力有时只为心安。我们没办法在短期内改善某个地方的环境,但至少可以给村里的孩子几块糖几本书,鼓励他们改变自己的命运。

  柴静的书让我又认识了一位业界的大家——陈虻。读关于他的书的时候他已经去世,封面上灰色的照片是他坚毅的脸庞,一句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终于明白电视人、媒体人需要的不是单纯的技术,而是广阔的思想疆域盒如何将一切,理论也好、艺术也罢,根植于自己所做的东西里。

  《一问一世界》早于《看见》发行,我却在《看见》之后读到,偶然在火车站的书店。封面是杨澜的照片,这是关于女媒体人我买的第三本书。

  书是经过其他人整理的,详尽记述了杨澜这么多年的采访和工作历程,这些荣耀在他人记录之下难免显得冰冷,更接近工作汇报。

  终于,看到她写的书,在2016年开年的时候。

  如果说《一问一世界》,让人印象深刻的男人是蒋昌建,那么毫无疑问,《世界很大 幸好有你》这一本,属于吴征。

  其实这本书里,没有过多提到杨澜的丈夫,抢眼的依然是她的采访、她的经历。当你与强者同行,除了万全的事前准备和随机应变的头脑还有宠辱不惊的自信,我想最可贵的就是不断前行。吴征杨澜夫妇做得正是这样的事吧,当到达新的高度,更接近的人会更容易彼此理解,也更容易敞开心扉。

  让人想起《纸牌屋》,弗朗西斯和克莱尔,克莱尔被问是不是没有爱过谁超过一周,克莱尔说弗朗西斯是让她爱了超过一周的人,只有他。好的婚姻不会让人丧失自我,反而使两个强大的个体变得更强。书里只是蜻蜓点水的提到吴征在杨澜工作中所作出的贡献,确实不需要过多的赘述,婚姻中的两个人本就该如两棵树,都努力地向上生长,因为挨得很近,所以开始依偎禅绕着向上。借用书里第一章首页上的那句话,“我们本是独立自由的个体,如果不是因为相爱,就不会也不必在一起。”。

  如果说《看见》是了解该如何从业,如何把握好心态。《世界很大 幸好有你》就已经开始让人传媒行业的美好之处——交流,似乎没有比交流更高级的事情。人与人四目相对的时候,眼神在交流。坐在一起的时候,语言上的交流、意见的交换是思想上的交流;人们在不同空间的时候,会书写,不管是手写还是打字;在不同的时间,人们甚至会写东西给未来的自己,告诉自己曾经多么期待某一刻,而在未来读出的那一刻又是多么的缅怀过去;人们相爱的时候,会牵手、拥抱、接吻,肢体的接触是最直接的交流;更高级的交流,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我想那就是采访,书籍,艺术品……

  她遇见的人很多,她的交流越来越流畅,她也更懂得如何表达有效的信息,这比十万本纸上谈兵的工具书更有效。不是那些“你应该如何如何”,而是当时的她怎样说又怎么做,已发生总是更震撼人心。

  很庆幸,这是第四本女媒体人的书,通过她了解工作中和生活中的杨澜。

  我想,事业成功的前提是把生活过得精彩,因为事业成功不过是精彩生活的一小部分。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