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意交流

从北京到罗马

2017年06月10日 11:34 来源:意大利《世界中国》杂志  作者:

  我刚到北京的时候,和我的老板坐在车里,路过国贸,她指着很高的建筑对我说,“知道是哪吗,来过吗”。我摇摇头,真的不知道。不得不说北京的变化真的很大,而且很快。二十年前,我觉得团结湖公园的嬉水乐园是全国最好的。二十年后,我看着它的嬉水乐园仍然开放,却少了很多孩子,更多人只是换上泳衣来晒晒太阳。

  她指着那栋很高的建筑说,是国贸,她说八十层有个很好的咖啡厅。她说我应该去那里看看。她希望我看到另一种生活,她说你会开始向往那种生活并且为之努力。

  可以说她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在潜移默化中的。认识新的朋友,他们的第一个问题都是“你一定很喜欢意大利吧”。至今没有踏上意大利土地的我,对意大利的所有美好愿景都来自于她。

  她眼中的意大利,和游客眼中的不一样,她没有告诉我如何在许愿池丢一枚钱币,她告诉我“一孔看三国”看到的是哪三国,又是怎样的情境。她没有告诉我出入高级餐厅是什么体验,她告诉我意大利面的青酱如何自己制作。

  她总是送我书。读完《自由在高处》,我开始很少关注没有用处的那些新闻。读了《信徒的国度》,我发现有一类书需要边查资料边去理解。读了《托斯卡纳艳阳下》,则是年轻人在努力的时候,中年人开始考虑回归另一种生活。

  终于,我读到了她自己的书——《说走就走!从北京到罗马》。还记得她出版书之前,对我说编辑要写在封皮获得殊荣称号这些话,她觉得这不是她所希望的,最终这些被写在了书腰上——

  一场延续三十年的旅行

  去巴黎,说走就走的北大西语系女生

  埃菲尔铁塔虾演绎人生的戏剧舞台

  远征,重走丝绸之路老爷车队里的中国姑娘

  荣膺意大利骑士勋章的中国女人

  是的,书如她的人一样,第一眼,你看到那些耀眼的称号。翻开书,如果接触她的人,才会发现,吸引你的绝不是称号,而是她的经历,她的文字,她的为人。

  她的笔下也有北京——

  “北京的车流在水泥森林中缓缓前行,一小时15公里的时速。小时候那些自行车的洪流多雄伟,绿灯一开,像开闸的水,奔腾在古朴的大街。没有电视的日子我们快乐,夜晚在路灯下扑捉萤火虫,星星照着我们的笑脸。如今北京人头顶大裤衩,心揣黄金梦,想匆匆赶往人生,又不得不瘫痪在交通。

  ……

  北京的天变成了灰色和褐色的混合,很难再看到小时候的蓝天。

  北京依旧美,尽管有那么多的缺陷,对它的爱让我忍不住在海外熬着夜的无眠。

  五年的巴黎留学,巴黎告诉我要浪漫地活,努力地活,活出自我。25年的罗马侨居,罗马告诉我要坚强地活,直到达到最高的目标。20年北京的童年、少年和青年,北京告诉我,或者要爱他人,要拯救人类。

  终于我明白了我的自信源于何处,源于北京、巴黎、罗马三个伟大的城市对我的爱。”

  一本书里,领略到的是三个截然不同的城市,跟随着一个经历丰富的人感受到城市中的方方面面。她让自己是立体的,她让笔下的城市也是立体的。

  跟她在一起,我总是觉得她是同龄人,成熟睿智中依然充满了活力,那种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探究,对日子充满希望的样子。她能够在我的文字里找到错别字,比起“写的真好”,更让人有踏实感有成就感。每次再发文章,都要找一遍错别字,预览几次排版。偶尔有小小的差池,更是明白了最对不起的是认真的读者。

  她对我的影响和北京对我的影响很像,不是课堂里讲台上的那个人,也不是办公室里叉腰的那个人,是在时间里,在生活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也许这就是有魅力的人或物的共同之处。

  无疑北京是一个特别的城市,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

  无论你在或者不在,北京就在这里。

  无论是否精彩,故事都在发生。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