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意交流

采访意大利著名汉学家马西尼教授

2017年05月15日 19:37 来源:意大利那不勒斯孔子学院   作者: 彭莺老师

2017年春天的一个上午,那不勒斯东方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彭莺,专程赶往罗马拜会了意大利著名汉学家马西尼教授。

 

费德利科.马西尼(Federico Masini),著名汉学家、意大利罗马孔子学院院长、前意大利罗马大学副校长。意大利罗马人,1960年出生,1978年开始学习汉语。1987年至1990年在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新闻处工作,1997年起任罗马大学东方学院中国语言文学教授,因其在中意语言文化交流和汉语推广方面的杰出贡献,曾荣获由温家宝总理颁发的“中意友好贡献奖”。

 

彭莺老师是由国家汉办从上海外国语大学派往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师。自2015年秋季赴任至今,已在意大利工作了18个月了。彭老师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出身,在教外国人中文的领域已工作了近15个年头。长期以来,她孜孜以求,认真开展教研工作。为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意大利学生学好中文,并不断反思自己的工作,就一些疑问深入调研,与意大利的汉学家积极对话,向专家请教,以期在教学工作中有所突破。

 

马西尼教授(以下简称“马”)在其办公室就如何在意大利教好汉语的话题,根据彭莺老师的提问(以下简称“彭”),介绍了自己的看法。

 

1. 彭:“语言和文化教学密不可分,中国老师在意大利教中文时该如何向意大利学生介绍中国文化?”

 

马:首先要澄清的概念是,在海外教汉语和在中国国内教中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但在欧洲比如意大利的中文学习者,很多人其实从未亲自体验过中国文化。虽然自古到今,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在意大利的中文课程中,关于中国文化,意大利的中文系老师给学生介绍过的主要是中国古代的诗歌,尤以唐诗宋词为主,还有,就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古典哲学思想。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中的精髓和特色所在。这是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意大利的老师乐于介绍的是有关中国和西方之间,特别是中意两国的文化交流。至今仍有不少有关历史上意大利名人或传教士去中国的记载,有的西方学者当时还用拉丁文向西方介绍中国的历史和地理知识,促进中西方互相了解,像利玛窦和马可波罗就是典型的实例。在古罗马时期和中国的元朝时代,两国交往尤甚。而且,在意大利语中有些词语的发明就受到古代汉语的影响,如seta一词就代表了丝绸的意思,也可算作一大佐证。所以,基于这样的客观现状,马西尼教授认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中国老师如能巩固以上两方面的文化内容比较好。

 

2. 彭:“了解到欧洲一贯重视通过文学赏析来提升外语教学质量,对于中文教学,您认为向意大利学生介绍哪些或哪类文学作品有助于中文教学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马:目前意大利常常通过纪录片和电影来介绍中国近、现代的文化内容。有些获得较高知名度的影片或文学作品,如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阿城的《棋王》,还有莫言的部分作品等,都曾在意大利的文学课上被老师们采用并作为重要的赏析对象。马教授指出,西方人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有自身的传统和特点,他们喜欢接受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信息,喜忧参半的作品更具真实性。不回避负面的内容,而告示世人正在积极面对,是广受称道的态度。

 

对在罗马的高年级中文专业的学生,老师会自编一些教材,如选取王小波的杂文自选集《我的精神家园》中的文章,让学生理解并翻译。中国学生和意大利学生坐在同一课堂里,他们之间可以形成互补型学习模式,中意学生都有机会扬长补短,快速提高自己的水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选用有深度的中国文学作品还能同时促进中国学生和意大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自的母语,并培养出色的翻译人才。

 

3. 彭:“众所周知,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部分。请教专家:在意大利教中文词汇有哪些特别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词汇教学方面向来有着深厚造诣的马西尼教授娓娓而谈:总的来说,以罗马大学的中文教学为例,老师们会根据学习对象的中文水平,分门别类,遵循教育心理学和二语习得规律,对学生因材施教。对于初级班的学生,只要求他们牢固掌握教材中出现的词汇,扎实巩固就够了。在这个阶段特别要避免在初级阶段扩充不必要的词汇,结果增加了学生负担,老师也不需要引入语素分析法,以免导致学生分不清词和字的区别。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老师会指导他们少用双语词典。比如中文的“政策”和“政治”在意大利语里就是同一个词。所以,用双语词典根本不解决问题。应从语素学习的角度出发,准确理解教材上出现的每个词的意思。初级班的教学侧重听和说的技能的培养,而高年级班则要加强对复杂文本的理解方面的训练,目标是重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高年级的学生还能体会到西方语言或其他语言对中文的影响,也让他们的学习变得更为精致,甚至关注到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

 

中级水平的中文学习者,在积累了相当量的词汇后,除了常规课程外,罗马大学还为他们配备了一些专门领域的中文教材,通过不同的课型来教授,比如文学类的《故事中的历史》,新闻类的《报刊汉语》和科技类的《科技汉语》等。书中有对个别词汇和语法现象的注释,但都是零散地出现。

 

4. 彭认为很有必要了解在欧洲国家特别是意大利,教育界对在意大利教授中文的要求和期待。因为有在欧洲工作的特别经历,彭对《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下文简称《框架》)产生了兴趣。彭就怎样看待在意大利人的各级中文水平和《框架》中提到的“共同语言能力量表”之间的各级语言能力等级建立匹配关系的问题向专家请教。马西尼教授作为编审委员会成员,给出了独具视角的解读。

 

马:最难的是对“零基础水平”的界定。他认为,中文对汉字文化圈的学生来说,他们的零起点其实并不等同于欧洲等西方学员的零起点。中文对母语是西方语言的学员来说,要比诸如日本人、韩国人和新加坡人难得多。同样,法语对意大利人比对中国人来说要更容易学。语言本身并无难易之分,关键是学习者的母语和所学外语的亲疏距离不同,造成学习者对外语学习的难度可谓大相径庭。真不愧是意大利首席汉学家,一语中的,令人豁然开朗。

 

此外,在访谈中,马西尼教授还介绍了在意大利拥有两种不同风格的汉学家,以及罗马大学东方学院现在所用教材的体例和特点等。

此次访谈历时一个多小时。马西尼教授严谨的治学风格,缜密的思维,清晰生动的表达和大师风范都给彭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与著名汉学家进行当面的专业访谈和交流,彭莺老师感觉受益匪浅。此次访谈也见证了中、意专业人士在如何教好中文的领域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为中意语言文化交流事业注入了新鲜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