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世界中国电子杂志

三湘首善,非遗传承唱山歌 ——“行走中国·2018海外华文媒体田汉故里行”【2】

2018年04月04日 02:08 来源:《世界中国》杂志  作者: 王虹

  从田汉故居参观出来,还没走多远就遇到了一群正在唱戏的孩子,有板有眼耍招式,字正腔圆唱古今。询问了才知道这些“小戏骨”都是田汉故居所在果园镇当地的学生。当地民众自发创办了田汉戏剧社,一群热爱传统戏剧文化的孩子们得到培训和指导。

 

  看完孩子们的表演,和当地的媒体朋友聊起湖南人的好嗓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山美水美的土地上出了许多优秀的歌手。当地的媒体朋友说,长沙县山歌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甚至可以说人人都会唱山歌。

  “行走中国·2018海外华文媒体田汉故里行”再次出发,探寻长沙山歌传唱至今、经久不息的秘密。

  长沙山歌已于2014年列入为湖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长沙县的四位老人被认定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青山铺的杨世德是其中之一。16岁便接触山歌的他,为了传承发扬长沙山歌,在2016年7月组织成立了长沙山歌青山铺传习所,今年72岁高龄的杨世德仍在招徒授艺,并定期去幼儿园及学校进行表演,普及山歌知识。杨世德说,56年来,他在务农之余,走遍长沙县、汨罗县到处“搜”歌,会唱并且登记下来的已有近200首,全部收录成册,并且创作出不少贴近时代的新山歌。如今山歌传习所已经有老、中、青和幼儿队员80余人。

  歌声嘹亮,时而婉转,时而悠扬,听过青山铺山歌传习所歌唱队员们的歌声,忍不住为他们鼓掌。歌声中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深依恋…当称他们为歌唱家的时候,他们谦虚地说,他们唱的都是生活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算不上歌唱家。那种真诚和朴素,比什么都难得。

  长沙山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保护,极大地益于长沙县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长沙山歌第一集》、《北山山歌集》、《长沙县民间音乐集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书籍的编辑和整理让长沙山歌有书可寻,有书可学。2015年至2017年长沙县先后建立了6个非遗传承基地,在金井镇金井茶厂建立了“长沙绿茶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安沙镇建立了“腊八豆制作技艺传承基地”、青山铺镇建立了“长沙山歌青山铺传习所”、长龙街道建立了“长沙山歌传习所”、江背镇建立了“长沙快板传习所”、北山镇建立了“长沙县北山布龙文化传习所”。

  歌声嘹亮,美景动人。长沙县着力构筑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衡发展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是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政府为主导的文化事业投入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以县级文化中心为龙头,以镇街综合文化站为主干,以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为网点的十分钟文化圈,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全国书香城市”、“全民阅读先进单位”、“全国农家书屋全面建设十周年先进集体”等称号当之无愧。

  长沙县深厚的文化底蕴,仿佛一座无尽的文化宝库,等着人们不断地发掘和传扬。走进葛家山村,以“天地人和、乐在其中”为设计理念的乐和大院,孩子们在这里诵读经典,学习传统文化。走进远近闻名的金桥村,“良田百亩不如一技在身”“不义之财勿取,合理之事则从”“让人非我弱”……这些书本上常见的处世哲学,“晒”在长沙县高桥镇金桥村每家每户门口。“优良家风的传承,对家庭关系维系、社会治安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想要实现乡村振兴,家风建设在农村必不可少。”高桥镇镇长苏波说,家训传承对优化社会风气、提升个人道德素养,都具有巨大的精神助推力。

 

  我们的脚步越走越远,这样的感受越来越深,长沙县百姓的文化生活异彩纷呈,超出了海外华文媒体人的预想。长沙县坚持文化品牌发展战略,坚持一镇一品,金井镇率先建成乡村数字电影院,并将滚灯车、锣鼓亭子等非遗项目引入文化站;开慧镇的“湘绣陈列厅”展示湘绣的精湛技艺;星沙街道成立书画苑,让省内外书画名家和群众书画爱好者挥毫创作…

 

  看来,长沙县“三湘首善”的称号并不是徒有其名。山清水秀,景象万千,在如此美好的环境里,在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风尚,感触颇深: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得以在这片土地上发芽,皆因为传统文化根植得深,《世界中国》为“行走中国·2018海外华文媒体田汉故里行”的所见所感感到骄傲和自豪。

 

 

  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湖南新闻